2016年7月2日 星期六

全球綠色商機發燒 每年22兆起跳

全球綠色商機發燒 每年22兆起跳
http://udn.com/news/story/7238/1803067-全球綠色商機發燒-每年22兆起跳


《巴黎協定》於今年世界地球日正式簽署,綠色經濟商機跟著發燒。資誠永續發展服務董事長朱竹元指出,全世界將無可避免地走向再生及潔淨能源、低碳的新經濟模式,催化大規模新能源投資與技術創新,並帶來龐大商機。根據彭博新能源財經(BNEF)估計,同意簽署巴黎協定的一九五個國家,在未來廿五年內至少將支出十二點一兆美元、約三百九十兆台幣;資誠所發布的「二○一五年低碳經濟指標」研究報告預估,光是歐盟和中國,每年低碳轉型就需要投資至少七千億美元、約廿二兆台幣。朱竹元表示,綠色經濟指的是以市場為導向、以傳統產業經濟為基礎、同時以經濟與環境的和諧為目的而發展的一種新經濟形式,有助消除貧窮、持續經濟成長、增進社會包容、改善人類福祉、為所有人創造就業工作機會,同時維持地球生態系統的健康運轉。龐大的投資將會帶來金融產品的創新,如綠色債券、綠色融資、綠色保險、綠色基金、以及綠色投資銀行等,各國要能確實達到低碳轉型,需要很多資金,金融服務業將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中經院院長吳中書指出,許多國家都已開始推動綠色經濟來改變廠商及消費者的觀念,讓經濟發展能兼顧環境、達到永續發展。但發展綠色經濟需要大量資金,而政府預算有限,需要健全的綠色金融制度。朱竹元舉例,英國政府在二○一二年十月,投資成立了全球首家綠色投資銀行,以鼓勵更多民間資本投資離岸風力、生質能、能源效率等綠色環保領域,進而促進英國綠色經濟轉型。根據英國綠色投資銀行所公布年報,在二○一四到一五年間,英國綠色投資銀行共投資十八億英鎊(約七八六億台幣)於四十六個專案,並首度達到年度獲利,成功扮演綠色投資市場的催化劑。前金管會主委、政大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教授王儷玲表示,綠能相關產業能回饋的社會永續發展,銀行相關授信作業也應該考量企業對地球永續發展的正面效益,提供相關融資,並引導客戶發展。

綠能商機資料來源/工研院 製表/沈婉玉


省電達人邱繼哲 巧手降溫西曬房

省電達人邱繼哲 巧手降溫西曬房

http://lowestc.blogspot.tw/2007/07/blog-post_16.html

文/陳楊文(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環境計劃主任)

 繼哲是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的合作伙伴,幫助基金會作住宅節能的計畫。

 他在台灣大學讀碩士時,所研究的就是建築物的熱力學,換言之,也就是房子的冷熱情況;而房子的冷熱決定能源的使用多寡,也影響我們生活中排放二氧化碳的多寡。

 這個冷熱的研究領域其實不難,只要長時間實地監測住宅各部分的溫度變化,就可以瞭解各種建物的防熱保溫功能。但是在台灣,建築師說這領域算是機械系的事,而機械系又說這應該歸於建築系的研究範疇。


深出簷遮陽是種迷思
 邱繼哲指出,在台灣大多數的博士與專家提到這個問題,都說房屋應該要有深出簷來遮陽,來阻斷熱曬即可,但沒人考慮台灣大多數的建築物是混凝土,白天在曬過太陽後會將熱能儲存,這也是說明,為什麼晚上明明戶外溫度下降了,室內反而燠熱不堪,還是需要冷氣來冷卻,因為混凝土會把白天吸收的熱能慢慢釋放出來。

 邱繼哲在台中買了一層西曬與頂樓的公寓,這是日曬最嚴重的住宅,傳統上大家就只想到買個超強冷氣系統來冷卻住屋,但這樣需要花費鉅額的電費。於是,邱繼哲就發揮所長,開始改造自家的住屋,在以住家作為實驗的場地。

屋頂鋪上PS隔熱版
 首先,要改善的是屋頂的問題。屋頂必須先做好防水的工程,讓屋頂就像是個臉盆,還要放水測試個幾天,滴水不漏才算是達到標準。

 不過這只算完成一半,由於防水材不耐紫外線,長時間曝曬後容易變質龜裂,會喪失防水功能。解決之道是加上一層隔熱層,像是鋪上一層由回收輪胎與PS板製成的隔熱板(左上圖),每塊方形的隔熱版可以像是拼圖般鋪上去,邊邊不平整處,只要用美工刀切掉即可,施工非常方便,至於效果呢?我在接近中午時,摸了一下邱繼哲家的屋頂天花板,感覺上涼涼的,沒有被曬熱的感覺。

 解決了屋頂問題,令人頭痛的西曬牆壁,反而成為邱繼哲的實驗好場所。

內牆多加一層隔熱物
 解決西曬,最好的方法是加上一層有隔熱性能的外牆,但因大樓管委會無法同意,繼哲就實驗在自己的牆內加上阻隔,這層阻隔是一道木板牆,重點在於中間要有另一種材質的填充物,好阻隔熱的傳導,繼哲就放了三種不同材料的填充物,還挖了一個小窗口顯示內容物,像是岩棉、小玻璃纖維球等。

 沒有人會喜歡住在四面無窗的屋子裡,繼哲家的窗戶面對西曬,自然又是個玄機所在。解法是立兩層窗,兩層窗中間留有空間(右上圖),並有上下開口。當西曬時,兩層窗中間的空氣被曬熱,只要打開外窗內外兩個開口,讓熱空氣由上排出,冷空氣自下方補充,這樣就讓將熱帶出戶外,而不至於繼續向屋內傳導。

利用窗戶製造對流
 冬天時,則剛好相反,開內層窗戶的開口,讓曬熱的空氣排入屋內,增高室內的溫度。除了利用窗戶空氣層的對流外,中間還放了百葉窗,防止過強的太陽光進入屋內。如此設計的窗戶既可有好景觀,同時又可阻止強光與熱進入。

 看完屋頂、牆壁與窗戶後,邱繼哲還讓我感受一下室內空氣的流動情況,他的手法是利用冷氣機主機的吸風作用,放置於廚房外的陽台上,當然該陽台要密封,留下冷氣機的吸風或是抽風機的風口,當廚房煮飯產生的廢氣與廢熱都可主動被排掉,不至於累積在屋內。

 最後,邱繼哲不諱言說,還是需要使用到空調冷氣機,有趣的是,他在每個冷氣機都放上一個電表監測使用情況。他家中有兩台變頻冷氣機,臥室的冷氣機一年只用一百度,相當於只是除去人體所發散出的熱。而客廳與書房的,由於使用的頻繁,一年約是六百度,算一算總共一年不到兩千元的冷氣費用,這就令人不得不佩服,省電達人的節能功力了。

到荷蘭學永續建築 (二) 讓社區再度親近水岸的兩棲建築

到荷蘭學永續建築 (二) 讓社區再度親近水岸的兩棲建築
http://lowestc.blogspot.tw/2016/02/blog-post_2.html

"台達荷蘭環境獎學金得主采勳,分享她在台夫特理工大學(TU Delft )建築碩士班的學習歷程與心得,特別著重在永續設計領域,可給予想前往荷蘭研讀相關科系的學弟妹參考。"
圖:TU Delft 的 Delta Interventions Studios 學生作品集截圖。

文/何采勳 (台達荷蘭環境獎學金得主;TU Delft 建築碩士)

畢業設計 ─ 提出兩棲建築因應氣候變遷

    在第二年的畢業設計課程,我加入了 Delta Interventions Studio

    這個設計組的取向,是為水患地區提出合宜的規劃及設計,並且跟有相關需求的國家合作。參與的學生須以自身專業結合相關課程及教授的指導,為該地區提出解決方案。因此在組上,除了建築系的學生外,亦有景觀建築、都市計畫、水利工程、政策管理系等學生的參與,目的是要加強各方專業合作。畢竟都市是個複雜的集合體,其中的議題更非單一專業可以解決。

    今年 Delta Interventions Studio所要合作的兩個區域,有美國的 Galveston Bay area以及荷蘭的艾瑟爾湖區。而我選擇了Galveston Bay Area作為我畢業設計的基地,一個時常面臨颱風、淹水,地層下陷的區域,非常類似於台灣的狀況。此地區涵蓋了美國東南部最大的城市- Houston。勘查與研究的過程中,可以發現這個地區有嚴重的都市及自然環境衝突的狀況。

圖:於 Galveston Bay Area沿岸,颱風時期水漫淹到了Bayou Vista,社區的道路及住家。Source:  Wikipedia, Jocelyn Augustino/FEMA  美國聯邦緊急事務管理署。
    Galveston Bay (加爾維斯頓灣)為一容納多個河川出海口的小型海灣,海灣的豐富生態卻因都市發展而遭受破壞,原本天然的水岸棲地被建造成了工業或私人用地,亦有地層下陷、排水不易等問題;此區氣候帶為亞熱帶氣候,每隔數年便會有較大型的颱風,其所帶來的風、雨、浪,及造成的淹水、風災等,常常對居住在此低窪地區的人們造成生命財產的威脅。


圖:Galveston Bay area,海灣西側區域幾乎皆被都市化。
圖:從 Google Map 衛星圖可見到Galveston Bay 西岸已經高度城鎮化。

    實際上這樣的問題並不只發生在Galveston Bay area, 地球上將近百分之六十的人口居住在河口或是海岸區域。河口水岸是地球上生物多樣性相當高的自然棲地,但同時期水岸地區也常是人口聚集處,這樣的重疊產生了許多的環境問題。除了生物多樣性受到相當大的衝擊外,人類本身也時常要面對各種水患問題。我認為這樣的議題非常值得關注,也希望能藉由畢業設計的過程,探討建築能在這種環境議題中能扮演甚麼樣的角色。

    在學期一開始時,我們首先以圖層的方式分析Galveston Bay area的地圖,圖層的內容有不同的年代、空間屬性等等。我們試著藉由利用不同年代的地圖,分層及疊圖去研究這個地區的變化。主要分析的內容有基礎建設、都市空間及水系統等。在同年的十二月,我們前往了在美國的Galveston Bay Area作田野調查,造訪了許多區域內的城市。當抵達大城市如休士頓,繁忙的城市及混亂的交通與車輛讓我感到相當的壓迫,身處其中根本無法想像美麗的海灣就在咫尺; 當我前往靠近海灣的區域時,廣闊的水域則讓人頓時豁然開朗。我發現在這個地區,自然環境與城市間幾乎完全被切割,大部分的水岸都成了工業用地或私人用地,民眾並無法靠近。

    回到學校後,一些想法已漸漸地在我腦海形成。我希望除了在提出對颱風、淹水的應對對策外,亦能改善人與自然被斷開的關係,設計一個讓人們能夠接近自然,重新體會海灣之美的建築。

    在研究分析過整個大環境後,我選定了位於Houston city與Galveston Bay的交界區域 ─ Sylvan Beach 做為發展設計的基地。此基地為一個介於大都市休士頓及天然海灣的中間地帶,此外Sylvan Beach的地方政府單位也在推動一些新的計畫,希望改善當地長年下來受風災淹水影響的地方觀光。


圖:位於Galveston Bay 西岸的Sylvan Beach,是西岸少數可開放給民眾親水的區域。 *圖為作者以google earth為底圖做的分析。
    我最後提出了一個水岸遊憩中心結合渡船碼頭的想法。建築物本身除提供如遊客資訊中心、賣店、沖洗間、餐廳等水岸遊憩服務設施外,同時也是一個渡船站。整個規劃的想法,是希望藉由在海灣各個重要遊憩點提供渡船設施,讓人們可以親近水岸與自然。

    為了解決基地上建築淹水的問題,我也研究了許多建築上防水的作法。人類歷史上最傳統的避水方式,為將建築物架高,但此種杆欄式建築只可避免掉一定高度的水淹入屋內,若淹水面高度超過其原本的設計,房屋仍會受到淹水的侵害。因此我決定應用荷蘭已發展多時,更能適應水量變化的漂浮建築及雙棲建築。

    漂浮建築與雙棲建築與一般陸上建築不同的地方在其基礎上,不同於固定於陸上的地下基礎,漂浮及雙棲建築的基礎為一可提供浮力的構造。作法有許多種,如以混凝土框架內部填充輕質材料如發泡聚苯乙烯或密封的空氣筒;或是直接以鋼鐵等架構將浮力材料固定於架構上等等。為了提供更大的浮力,我採用較混凝土輕量的鋼鐵架構作為基礎的結構,外側及底面再以鋼板進行密封並塗上防鏽層,防止海水侵蝕主結構。


圖:作者為Sylvan Beach所設計的四面傾斜雙棲建築,整體建築被水陸分為兩部分,各有不同功能及性能。
詳細設計請參見此連結
    這棟建築將會位於公園、沙灘及海灣交界處。在我的設計中,有兩棟建築量體,位於陸上的,採用雙棲建築的作法,即一般狀況下,其外觀與陸上建築無異,但埋藏在地面線以下的基礎可以在淹水時提供浮力,整個建築可以隨著水位上下漂浮;另一棟建築則時是平時便座落在水面上的漂浮建築,可同步隨著潮汐上升下降。我希望藉此設計案,研究出更多淹水地區建築的可能性。

    而颱風時期強烈的風力是另一個需要面對的問題。因此我研究了許多能抗風的建築及作法。最終決定採用四面斜坡的結構以減低風在建築立面上造成的壓力及破壞。而大面的斜屋頂同時也是最好的海灣觀景點。

    由於這棟建築不同於一般常見的陸上建築,因此許多如建築如何在水上保持平衡,基礎的建設都是需要特別另外研究地,在過程中我也吸收到了很多。很高興最後的設計成果能回答了當初的問題。

    特別感謝我的設計指導教授Esther Gramsbergen和建築科技的指導教授Koen Mulder的引導。讓我可以在這一年的畢業設計過程中,一步一步地發展出對策,更有想法。

體會

    經過這兩年的洗禮,我見識了荷蘭人是如何利用科技及開放的思維去不斷改善他們的生活品質及安全。我認為願意一直去嘗試、改進、面對問題、提出實際的解決方法是我在他們身上看到最值得學習的態度。

到荷蘭學永續建築 (一) 老屋節能改造的實作建築課

到荷蘭學永續建築 (一) 老屋節能改造的實作建築課
https://www.peopo.org/news/299875
"台達荷蘭環境獎學金得主采勳,分享她在台夫特理工大學(TU Delft )建築碩士班的學習歷程與心得,特別著重在永續設計領域,可給予想前往荷蘭研讀相關科系的學弟妹參考。"

圖:阿姆斯特丹運河一景 (謝雯凱攝)
文/何采勳 (台達荷蘭環境獎學金得主;TU Delft 建築碩士)
起心動念
    2013年,我離開台灣前往歐洲,除了對世界的好奇及憧憬外,更大部分是因為發現自身土地的問題,並且想要尋找答案。許多問題如氣候變遷、暴雨、淹水、地層下陷,海岸後退都在威脅著台灣人民的居住安全。而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業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 也於2011 年3 月哥本哈根會議中指出,臺灣是海平面上升衝擊最大的十個國家之一。研究數據指出一旦海平面上升達6公尺,台灣西南沿海一帶的陸地將皆被淹沒。
    在思索著台灣的未來時,一個地方引起了我的好奇與興趣。荷蘭,一個人口及土地面積與台灣不相上下的小國,卻有一半的土地低於海拔一米,26%的低於海平面。這樣一個國土安全在氣候變遷及海水上升威脅下,貌似瀕臨危險的國家是如何應對這些環境問題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