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22日 星期二

德國發展綠能3矛盾 40兆的豪華餐 - 德國篇 - 核四專題

德國發展綠能3矛盾 40兆的豪華餐
 
車子駛進柏林西北方四十多公里的鄉間,空氣中飄來濃稠牛糞味道,柏油路旁兩側小麥田已經播種,在冬天的冷風吹拂下依然青翠;田野間矗立著一支又一支風車,直到盡頭,轉呀轉,天冷風大、灰暗天際壟罩著大地,令人直打哆嗦。Havelland是德國最大風場,Windmanager公司在這片原野管理八十六支連續風車,景觀壯麗,一年發電量可提供約6萬戶家庭全年用電。
德國能源轉向,綠建築風行,柏林中央車站整棟都是以透明玻璃的設計,良好採光大大減低了能源消耗。 記者余承翰/攝影
1.外賣廉價電 自用卻破表
德國國會大廈透明拱頂。 記者余承翰/攝影
大量發展並採用再生能源,在德國並非夢幻,而是真實。在某些風大陽光大,消費者又節約用電的日子,德國綠電產量已可供應全德國用電六成。二○一一年福島事件後德國一口氣關掉八座核電廠,卻沒有出現缺電,全因蓬勃的再生能源補足缺口。二○一二年德國再生能源發電占比已達22%,德國更立下要在二○五○年達到80%以上的雄心壯志。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德國滿山遍野,風車轉呀轉的美麗景象,背後是用很多銀子堆積起來。德國自二○○○年推行再生能源法(EEG),對綠電生產者提供廿年保證收購,及優先進入電網優惠(即先用再生能源,不夠才用傳統發電),發展至今在德國社會衍生出不少待解決的矛盾現象。首先,電市交易價格非常低,民間電價非常高。綠電不論有無需求都大量湧進電力交易所,電力過剩結果,就是價格走低;但是,綠電生產者及收購的電力公司,並不在乎市價,因為在廿年保證收購機制下,市價和保證收購之間的價差,就以「再生能源附加費」名目全數轉嫁給消費者。萊比錫的歐洲能源交易所(EEX),其電價交易跨歐洲;EEX專家蓋亞斯多(Robert Gersdorf)表示,德國電價非常地低,通常德國先開出很低價格,晚一點其他國家電價也跟著下跌;再生能源並不穩定,要看氣象,通常都要前一天才知道有多少量,有時因供應太多,為維持電網平衡,必須要立刻賣掉,「有時候以負電價(倒貼)方式賣給鄰國或是工廠,請工廠多生產、多用電」。
Juwi園區風力發電場。 記者余承翰/攝影
2.為賺獎勵金 農夫不種田其次是,沒有足夠電網將再生能源送出去。蓋亞斯多指出,以前是大電廠,高壓電網就足夠,現在再生能源電廠是分散、小電廠,電網必須擴建、廣建;「因為沒有完整電網,電就無法交易,有時會出現電賣掉,卻無法交貨的窘境。」德國經濟周刊副總編輯克魯瑞指出,德國大力發展再生能源,給的獎勵太優惠,無以數計投資者投入再生能源市場,有些農舍、住宅轉而鋪設太陽能板,去賺獎勵;有些農人不種小麥,改種玉米,就為發電賺錢。因此再生能源發展比預期中來得太快、太多,於是補助金額大增,很快就轉嫁到電價。3.全民喊廢核 卻換來廢氣?德國能源轉向亦引發第三個矛盾:再生能源需要燃煤、燃氣電廠備援,但燃煤、燃氣電廠卻因經濟效益低落,面臨關閉邊緣。再生能源量大卻不穩定,儲能技術尚未成熟,一旦風不吹,太陽不露臉,燃煤、燃氣電廠就得啟動供電。其中,德國又以二氧化碳排放量較高褐煤來備機,導致外界質疑,廢核結果卻是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弔詭的是,在能源轉向下,綠電有優先進入電網權利,排擠傳統火力和天然氣電廠。電市價格漸低於發電成本,沒有廿年保證收購的火力和燃氣電廠的經濟效益持續惡化,紛紛打算關廠。聯邦網路局長荷曼表示,在能源轉向下,再生能源、燃煤、燃氣電廠必須達到一個平衡點,要有適度比例分配,並且最後都能公平地在市場上競爭。德國能源轉向的決心舉世矚目,德國前環保部長特里霆曾說,改用再生能源不會增加民眾吃一勺冰淇淋的費用;但德國環保部長、現轉任總理府部長奧特麥爾估計,德國能源轉向代價約一兆歐元(台幣約四十兆)。全民負擔的費用,已能吞下無數的冰淇淋。
【2014/03/0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